摩洛哥的中餐馆, Riad和里面的人

今天听说摩洛哥发生了大地震, 震中在马拉喀什附近, 死亡上千. 我在 18 年 12 月曾经在摩洛哥旅游, 其中往返都途经马拉喀什, 今天翻开当年写的文字, 回忆起当时当地的萍水相逢的人们, 希望他们一切安好. 以下是当时写下的与当地生活的人有关的其中两篇, 只是隐去了人物信息和把自然段分开.

1. 沙漠中的中餐馆

这个标题,自是取自三毛《撒哈拉的故事》。当年三毛的“中餐馆”在西撒哈拉小镇阿雍可是独一无二,而在当今的摩洛哥,中餐馆虽并非到处都是,要找到却并不困难,在哪个城市用谷歌地图一搜,都能找到好几家。 摩洛哥的食物实在是单调,正餐除了 couscous 便是 tagine,要么就是 skewer(烤串)或者 omelette。早餐也是千篇一律,基本上就是薄煎饼、牛角包或者硬面包涂上果酱、蜂蜜、黄油之类。事实上我们在第二天就已经算吃遍了摩洛哥的美食,接下来的几天,不过是在把餐盘上的肉类变来变去而已。吃腻了摩洛哥当地美食,想以公道的价格大快朵颐,并避开黑暗料理,菜式丰富多样的中餐馆就显得格外重要了。

我们的头两顿中餐都是在菲斯吃的。当时在撒哈拉沙漠吃得其实也不算坏,只不过当时已经是旅行的第五天,外加一日驱车大家都风尘仆仆,就想着去中餐馆吃顿好的。菲斯的老城,是个出了名的大迷宫,即使是谷歌地图也帮不了忙–—一来 GPS 讯号不好,二来街道仅约一米宽,在地图中无此数据库。第一天来到已经天黑,我们急着找中餐馆,又人生地不熟,竟然被三个一开始“热情”带路的混混敲了 50 块钱。我们委顿在名为“天府之国”的川菜馆里无精打采,心中自有一丝不忿。从沙漠出来,我们五人又四人身体状态欠佳,不敢点川菜,只点了宫保鸡丁、番茄炒蛋、胡萝卜炒牛肉片和豆腐汤四道寻常中国菜。上来之后我们无不精神大振,竟然很快就把四道菜吃得一干二净,心情也好了不少,毕竟是用家乡菜来填饱肚子。唯一不好的地方,就是不能像在摩洛哥餐厅一样随意对菜品指指点点,因为老板娘能听懂中文啊。

菲斯老城一共有三家中餐。“天府之国”深藏于老城,“如家”和“中华”却靠近菲斯老城的出口“蓝门”。我们第二天仍不满足,又去了“如家”。“如家”比“天府之国”装修得精致,有两位掌厨,一位掌摩菜,一位掌中菜,侍应其实大概就是老板、儿子和一位当地人,比“天府”多了一人,服务起来更显从容。我们点了饺子、豆腐和番茄炒蛋等,虽然没有辣菜,却相当美味。“如家”就开在蓝门的市场旁边,客人下单之后后厨立刻买去做,老板了解当日市场的原料状况,若原料不好则不予推荐,因此点上来的菜品总是新鲜。 买单的时候还和老板唠嗑了几句,才得知他们之前一直辗转欧洲、阿联酋等地开中餐馆,去年才来到摩洛哥。谈到原因,乃是摩洛哥前年开放对华免签,他们预想来摩的中国旅客会越来越多,再加上在沿海的几个大城市还将有大批中国企业进驻,便料定这是一个有潜力的市场。另一个好处则是摩洛哥是个中餐馆的处女地,菲斯全城的中餐馆仅四家,不比法国等地,中餐馆竞争激烈,生意难做。我问老板是否有语言问题,他说他来到此地,一句法语都不会讲,只能一日学一句法语。我不禁暗暗佩服老板,厨艺既佳,又有胆识流寓海外,瞅准商机,竟在菲斯老城这种人心叵测之地开出一家食肆来,殊不容易。

过了一天,在舍夫沙万的蓝色老城,我们在另外一家中餐馆“天空之城”吃中饭,这名字与倒是与这座蓝色麦地那非常相称,招牌则是蓝纹瓷盘的造型。这里的菜也颇为不错,在此略过不提。值得一提的是,我们来到舍夫沙万,身上的迪拉姆早就花光了,此次来吃,可谓“身无分文”。倒是老板娘心地善良,除了做食肆生意,还愿意与我们换汇,汇率也不差,只与实时汇率差 0.08,我们于是免去了透支信用卡和境外取款之苦,毕竟不知道这中间有多少重手续费。

当日看完日落,我们在一家叫 Lala Mesouda 的餐厅吃晚饭,这餐厅食物不错,老板也很热情。饭后,我们尝试在网上订往拉巴特的火车票,但苦于不懂法语,非常不顺利,餐馆里的人都说没有在网上订过火车票。我们生怕订票不及时火车票会卖光,只好在夜里前去找老板娘帮忙,老板娘虽不懂法语,也没订过火车票,却二话不说就唤了店里一个懂英法双语的当地小哥来帮忙,并把手提电脑借出。我心想,这就完全是念及同胞之谊了。我和小哥试了多次,网页上都说有系统错误,小哥还打电话给朋友询问。朋友不接电话,小哥面带歉意地跟我说不好意思他朋友可能睡了。后来他朋友接通了电话,也无良策解决,只道是售票系统的问题,小哥只好无奈放弃,我实在非常感动,握住他的手不住地道谢,他也用中文回我“不客气”。小哥其实是在学中文的,这大概是他的第四门语言了吧。在网页缓慢刷新之际,他看的是没有字幕的中国综艺节目,我问他是否能看懂,他说他听不懂,但也能藉此学一些中文。 我们出店前向老板娘也连声道谢,老板娘只道不客气,手头上仍然在飞快地算着帐,彼时已经是夜晚十点半了,不知道他们次日又要几点起来准备午市?步出店门,我不禁想,在海外开中餐馆,是需要多大的胆识和勇气?萍水相逢之缘,手头忙碌之际,老板娘和本地小哥却仍倾力相助,又是何等的善良?

2. Riad 和里面的人

我们来之前就听说摩洛哥的 riad 非常特别,评价也颇为正面,于是在马拉喀什、菲斯和舍夫沙万的麦地那 (老城) 都订下了 riad. 这些 riad 都是深居老城的老房子,总体面积不大,一层基本上就三四个小房间,共三四层,顶层除了有客房还有天台。 客房的装修非常传统,门是木门,客房内外的装修都是以彩色马赛克为主,内部陈设颇为简陋,基本上就是床、梳妆台、小桌子、小盥洗室,灯饰也是各种传统的形状,灯光昏黄。基本上,在这样简陋的客房里,除了睡觉之外,并无其它合适的事情可做。 客房之外,灯光仍旧昏暗,仍是马赛克风格的装潢。虽可如此概括,不同的 riad 倒是有不同的风格。在马拉喀什和舍夫沙万的 riad,规模较大,中间有天井,可以望见四角的天空。在马拉喀什的 riad,马赛克用的是白色,在早上马赛克可以映出天井中蓝天的蓝色,如此一来整个 riad 便似浸没在一片清冷的蓝色光辉中。而舍夫沙万的 riad 则自身是天蓝色风格,活泼可爱,并不清冷。

这里的 riad 通常是包早餐的,早餐则是在天台吃。起床出来之后,在天台找到负责早餐的中年妇女,她自会给我们做好早餐。早餐也是千篇一律,基本上就是薄煎饼、牛角包或者硬面包涂上果酱、蜂蜜、黄油之类,外加一两杯加了糖的薄荷绿茶、牛奶或是橙汁。不过在天台吃早餐还是颇有意境的。早上的天台是微冷的,可以在此望见老城的概貌,又可以感受初升的太阳带来的暖意,还可以欣赏周边的各种奇形怪状的仙人掌盆栽。这甚至是接触自然界的好机会——在马拉喀什的时候,我们的蜂蜜、果酱还招引来三四只黄蜂,好不容易才请人用烟把他们熏走。 天台最大的好处,莫过于观星。晚上坐在天台的椅子上,仰头望去,便是满头的星星。沙漠的云非常少,虽有老城的灯光干扰,又有上凸月照亮,仍然能找到天顶附近的许多冬季亮星。在马拉喀什的第二宿,我和两位朋友就在天台上坐着聊天,桌上点着烛灯,在满天繁星的笼罩之下,漫谈星座知识和宇宙归宿。

Riad 的人,大概通常是老板或者老板的朋友,也不同于酒店的雇员,非常友好热情。在马拉喀什,当时朋友 S 身体不舒服,我下楼去取热水给他,这时前台有两个人,其中一个人说要让我付钱。我心中一凛,想起前一天在德吉玛广场交的学费,不禁有点害怕,忙问多少钱。那人哈哈一笑,说要一百万美元,我一听便知道是玩笑,便立刻应承给他支票。 在菲斯,我们从中餐馆吃完饭回来的时候迷路了,路上的大人小孩纷纷七嘴八舌地说哪个方向已经 close,便要跟着带路。我们知道这是不怀好意,冷冷地回绝,可是接连尝试了几次都找不到正道。这时只好打电话给 riad 的小哥,让他来接。我们连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在哪里,小哥英文不好,但仍不挂断电话耐心听。万分无奈之际,我们只好让周遭的咖啡店的老板用法语跟他说了,他随即就到,我们历经艰险,当下非常感动。在舍夫沙万,老板听说我们第二天一早七点半就要走,而厨师要八点才上班,竟六点多起床给我们做早餐,他说这是他第一次给客人准备早餐。他显然不熟练,做得相当慢,我们最后来不及,只好带走他做的早餐在车上吃了,得以在往拉巴特的五小时车程中不用挨饿。

作为“现代人”,我早已习惯了酒店那种房间宽敞明亮、待客中规中矩的感觉,忽而住进这种 riad,虽则房间环境不如酒店,可是又别有一番风味。这大概就像是在路边摊与超市、大排档与饭店之间的差别吧。你硬要说哪个好,我还真不容易说得出来。